在台灣的時候,因為外食文化興盛,會覺得台灣的食物多元又豐富(又方便)。
出國之後,在國外接觸各國料理,也去嘗試了"應該要是台灣味"的料理。
這才發現,只要人在國外,所吃到的家鄉味,都不道地。
(以下以台灣味來做舉例)
長久觀察分析之下,覺得可能有幾個原因
- 不同文化的料理人所呈現的偏差。例如中國料理人或日本料理人,所呈現的,他們認為的台灣味。
- 只是參雜(亞洲/台灣)元素,做法完全不同。
- 台灣料理人做的,但是因地制宜,研發出當地顧客也能接受的口味。
- 台灣料理人做的,但是是老一輩的移民,沒有隨著台灣近代的飲食文化推演。他們所呈現的台灣味,會很有時代感。停留在那個他們離開台灣的時代,已經跟我們這種剛離開台灣的人,是不一樣的口味。
- 台灣人做的,但是本來就不是做餐飲出身,只是移民。試圖以"台灣味"為賣點在當地落地生根,並模仿出自己腦內的台灣味。
前兩者,吃到的會是……另一個文化背景的人,印象中的台灣味。每次吃到這類料理,都會有一種跟台灣味有微妙偏差的感覺。擦邊球。
後三者,牽涉到時代背景跟潮流(還有外行😂),會吃到一種篤定。你會很篤定這是台灣人做的,而且是不是台灣出身的料理人很容易分辨(就是一個很注重口味,一個很注重裝潢,哈哈哈哈!)。
仔細分析細想,在台灣的餐飲大亨(像是嘉義的火雞肉飯還有台南小吃那種老店家),都在台灣紮根經營,發展得好得不得了。客源穩定、日進斗金,誰在跟你送小孩出國念書然後出國重新開發一個市場?
我如果能在老家橫著走,我為什麼要出國自己苦幹實幹?
那些投資移民就更不用說了!有錢要買身分,為什麼要去當別人的員工從頭學?模仿一個自己國家的家鄉味小吃攤來經營就好了!反正外國人不懂,在外地的遊子沒有選擇……不管怎麼說,只要開著,就會一直有人來嘗鮮……倒不了的。😂
之前看到公視新聞,突然理解了什麼……就開始想這個問題。
目前為止,腦內的思索路線至此。
*關於該新聞的詳細資源還可以再參閱小島車輪餅官網,聯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