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忘記是什麼時候買的書了,只記得放了幾年沒看。這次回台灣趁著搬東西來台北,順手帶了一本(非工具)書來讀。
從八月底讀到十月中……
這是一本沉重的書。(這不是我讀這麼慢的原因 😂,我看這種多方發聲的報導紀實類文學,閱讀速度都很慢。)
環保議題向來不只是垃圾過多、氣候暖化的問題。非必要的濫殺造成的生態浩劫,也都是環保議題之一。
這本書是一個知名紀錄片故事的緣由,背後努力的故事。那些紀錄片上難以詳述的理念、參考資料和衝突。
當初是先看到書的背後標題買的。[ 他用十年的時間,讓海豚成為海洋世紀的超級明星;再花一輩子時間拯救海豚,彌補自己親手犯下的錯。]並不是先看到紀錄片,想更加了解背後故事。
把那些像磚塊一樣難讀的協會名稱和一些法規細項好好地吃下肚之後,整本書就比較像故事一樣。很多人構成的小故事集(然後一點也不有趣 XD)。
閱讀的過程,少了衝擊的畫面,其實對於書中描述的血腥殺戮場景不太能想像。知道跟充分理解不同!
直到我把整本書看完後,我才去找這個紀錄片來看。
不得不說,先看完書再去看紀錄片,會覺得整部片輕鬆易懂。紀錄片特有的多方訪談,對單一事件的描述,甚至於非法的拍攝過程,都增加這部紀錄片的可看度。
老實說我看完影片,的確能感受到震撼與衝擊。
利用生物本性,帶著虐殺的殘忍;海洋哺乳類動物不停的哀鳴……。每一個堆砌起來的元素,都能打動觀看者的心。
但是,如同維基百科裡面那些負面評論所提的(如下圖),當我們看完一個備受爭議的紀錄片時,不應該完全被影片中的觀點跟方針帶著走,而是要試著找資料及各種方法進行多方思考。
畢竟,紀錄片也是剪輯出來的產品。紀錄片也是一個主觀性而非客觀性的呈現方式。
總結:
這個紀錄片是好看的紀錄片,是可以跟電影相提並論的那種好看。(不是沉悶的紀錄片) 但是!我還是不推薦讓小孩看這個紀錄片。(尤其是提供影片的人沒有準備好相關資料的情況下)
讓沒有思辨能力的人看這部片,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造成社會不必要的困擾。(我沒有在開玩笑!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會造成社會負擔。)
就事論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這部紀錄片讓我學到,以後如果要看這類(非虛幻)真實故事為本製成的影像/書籍。最好能找至少兩種資源去消化同一個事件/人物。能找到正負兩面的評價或寫法是最好,這樣能對釐清思路有莫大的幫助。
如果你是把整個事件/紀錄片/史實,相關資料(至少正反兩面)全數讀透之後,再跟你身邊的人分享這個故事,甚至表達立場的話……那麼你講出來的才是有可信度的,才是有可能經過自我思考完成的。
不然,你就只是把別人的意見複製貼上而已。
容易操控,被帶風向的人,真的很可悲。
*另篇專文,重返血色海灣。